查看原文
其他

怀念王涛,您的精神将永远传承

秦兆宝 ABT生根家园
2024-09-08


王涛(1936-2011),山东胶州人,著名林学家,无党派人士,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曾担任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林业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农业部、环保部咨询专家。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王涛于1959年毕业于北京林学院,同年分配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担任研究工作。在她不断进取,甘于奉献的一生里,先后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称号,2004年获全国林业科技重奖。


她长期从事复合型和无公害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立体化与工厂化育苗、社会林业工程和木本生物质能源的研究与成果转化工作,在森林培育、社会林业工程和木本生物质能源的研究、开发与推广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作为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林业部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等8项科技奖励,国家专利3项;在国际上获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12项金奖和特别奖。出版编著44部,包括《植物扦插繁殖技术》、“ABT与GGR实用技术”系列丛书、“中国社会林业工程”系列丛书、“中国能源植物的研究”丛书。


她几十年如一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进行复合型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立体化、工厂化育苗和社会林业工程和木本生物质能源的研究与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突出业绩,闯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林科技成果开发、研究与转化的道路。



//

毅然决然选择献身祖国的林业事业

//


青年王涛


从在青岛二中读书那时起,王涛就醉心于科学家和名人的传记。居里夫人以小萝卜充饥,在木棚子里用简陋的设备提炼出震惊世界的放射性物质——钋;米丘林探求大自然的不屈不挠精神;“远离莫斯科的地方”铺设远东输油管的建设者自力更生的铮铮铁骨;“金星英雄”战后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的创业精神,使她百读不厌,反复寻味,而方志敏的“清贫”,吴远铎与命运的“抗争”与“奉献”都深深地震憾着她这个充满幻想的中学生。在一个人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王涛的母校——青岛二中,为王涛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人活着就是为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成了王涛的座右铭。


中学毕业时,国家号召踊跃报考农林、地质等艰苦的专业。她身为学生会干部、市学联执委,坚定地践行了“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的信念,义无返顾地在报考志愿栏里写上了“北京林学院”五个大字,把一颗赤子之心交给了绿色的事业。那一年,青岛二中的高考成绩在全国名列第二,校友们聚会清华园,人人胸前都戴着一枚名牌大学的校徽,大家埋怨王涛绕过清华、北大的门不进,偏去学什么林。王涛却为自已的选择骄傲,“志愿黄河流碧水,着手赤地变青山”,这既是王涛的理想,也是王涛的誓言。在人生漫长的征途上王涛毫不犹豫地、坚定地迈出了决定性的第一步。


林学院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将王涛引入了一个新天地。学校要求学生要做到“三好”,即学习好、身体好、工作好。“三好”一直是她努力的方向,不仅使她以全优的成绩完成了大学的学业,也为以后爬山越岭的野外生活做好了身体素质方面的准备。


王涛(左四)参加校体育运动


1959年大学毕业后,王涛分配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工作,王涛希望从事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方面的研究,然而事与愿违,她却被分到了种苗组。面对办公室里“林木种子园”的示意图,王涛感到困惑和无措,很难把这与她所接触到的原始森林、沙漠和黄土高原联系起来,但是“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的信念又一次使她义无反顾地踏进了这一陌生的领域,承担起了油松种子园的研究工作。她跑遍了油松分布区进行优良类型和单株的选择,提出了油松优良类型单株的选择标准、选择方法和程序,解决了油松嫁接繁殖的难题,还确立了油松种子园的建立原则与程式,并在山西第一山林场建成我国第一个林木种子园。干一项工作,就爱这项工作,并且竭尽全力做好这项工作。这种务实的精神和平和的心态,使她在事业的道路上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成为我国林木种子园研究的开创者之一。


//

科技研发、推广、转化结合第一人

//


王涛在温室观看苗木生长情况


王涛是改革开放后涌现出的新一代科技工作者。在社会普遍看不起“推广”这项工作的背景下,她成为农林科技成果推广的先驱。她不仅仅研究出了重大科技成果,还亲手把这些成果转化成了现实的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中国最早走上了这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在林业科技研发、推广、转化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任何大事业,都是从小事开始的。1980年,她从英语四会班强化口语训练学习一年回来后,接手了一个一年只有1000元科研经费的小课题。艰苦的条件没有使王涛退缩,她艰难地从事植物繁殖与立体化、工厂化育苗的研究,其中“桧柏扦插繁殖特性的研究”于1984年获林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与此同时,复合型植物生长调节剂ABT生根粉研制成功。按惯例,科研通过了鉴定,又获了奖,工作就算告一段落了。此时,她已联系好到美国进修。恰在此时,湖北省举办一个全国科技成果交易会,该组委会向林科院发来邀请,院领导让王涛带着三个获奖成果到会展示。当时正值南方掀起了花木育苗热,花农迫切希望快速繁殖珍贵花木。ABT生根粉不仅能促进难生根的珍贵花木插条生根,还能缩短生根时间,提高苗木质量,因此受到出乎意料的欢迎,当场订货就达三、四万元。包括湖北省科委在内的许多单位希望能出资获得这项技术的转让。


不少科技工作者都以科研为己任。一旦科研取得成果、通过鉴定、获得奖励后,就会转向新的研究领域。在这种模式下,许多科研成果还没有进入市场、没有和生产结合就夭折了。这在上世纪80年代之初更为突出。王涛起初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一项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只是朴素地认为,ABT生根粉不是万能的,面对各种各样的植物,如果配套技术跟不上,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王涛把生产中提出的难题,分类登记、跟踪服务,一一解决。当时东北红松扦插育苗从来没有成功过,应用ABT生根粉成活率达84%,日本落叶松大树枝条经过ABT生根粉处理,扦插成活率高达96%。新加坡国立大学鲁德教授说:“你如果能让芒果扦插生根,我替你在东南亚推广”,第二年王涛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这样,在解决生产中提出的扦插育苗难题的同时,ABT逐渐取得了良好的市场信誉。


为了维护ABT的信誉,为了对生产单位负责,她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一门心思扑在了推广上。她办培训班、做试验、搞示范,跑遍了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她深入农村乡镇,手把手指导农民。扦插育苗季节性强,迫使她日夜兼程,常常是到了一个地方顾不上休息就开始工作,结束后又马上往下一个地方赶。


王涛院士在河南泡桐ABT推广会现场


在她的指导与帮助下,不少农民很快就脱了贫、致了富。一个山东农户,买了300元钱的ABT生根粉,又贷款了几万元搞葡萄扦插育苗生产,王涛担心他因为技术跟不上导致育苗失败,一想到农民的不易,可能血本无归,于是主动坐火车到当地进行技术跟踪指导服务。农户在王涛的指导下,使用ABT生根粉后育苗成活率提高30%,当年增收9万元。消息传开后引起了轰动。第二年正月十六,她与当地科委合作举办ABT葡萄育苗免费培训班。从正月初七开始,县城的大小旅馆就住满了人。讲课那天天还没亮,四面八方的农民们就冒着严寒向苗圃场赶来。这种对科学技术的渴望,深深感动了她,她想:“我就是为他们服务一辈子也心甘情愿”。培训班一连办了五天,培训了难以计数的农民和基层技术人员。第二年齐鲁大地一下子涌现出了几百个万元户和两个农民企业家。一些育苗单位也因此扭亏为盈。


王涛院士在河南泡桐ABT推广会现场


三年中,她在全国组织起松散的合作网络,在4000个单位进行了ABT生根粉的试验示范,在8万个单位进行了推广,获得社会经济效益1.4亿元。她总结试验结果,出版了《植物扦插繁殖技术》一书。1987年她完成的“ABT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获得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她还研制成功与ABT生根粉配套的“植物立体扦插培育装置”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人民日报称她为“科技女杰”,科技日报配发短评“提倡王涛精神”,提出“请广袤大地再作鉴定”将她正式推向了经济建设主战场。1989年“ABT生根粉系列的推广”被列入国家第一批37项重点推广项目。


//

摘取林业史上首个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


在ABT生根粉推广获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王涛承担了国家科委委托建立“ABT研究开发集团,推动科研推广机制形成良性循环”的任务。她把科研与推广、转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闯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林科技成果开发、研究与转化的道路,在中国林业科技史上,首次获得了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


“ABT生根粉系列的推广”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的农林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王涛在推广过程中,依靠行政推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个杠杆,自力更生建立起研究、开发、示范、推广、生产、经销、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的良性循环运转机制和范围大、层次多、开放式的研究、推广社会化服务体系。以成果推广任务带动应用基础、开发、应用技术、推广机制与模式研究为一体成果转化系统工程的实施。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林科技成果转化道路。


为了开辟更广阔的天地,王涛聘请国内外190位中外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以ABT研究开发中心为龙头,以用ABT收入建立起的ABT基金会为核心,领导组织了1050项试验项目,962项推广项目的实施,1252篇论文奖评,97项成果鉴定,9298人次的人才选拔,10次全国与25834次地方性学术交流与31个国家的国际合作;建立起由9个国家级推广部门1401个单位组成的条条与2249个县级单位组成的块块推广体系;举办54,153期培训班,组织起由推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为骨干的11,720,311人的庞大推广团队;建立示范点31,649个,农民科技示范户819,464户,进行了10882次大范围、多渠道、多层次的宣传与技术普及,传播和普及了ABT配套扦插和播种育苗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几年来,ABT中心在国家科委10万元拨款,60万元贷款启动下,自力更生、自我滚动,不但用成果收益的2000万元支持了项目的实施,并吸引争取地方多渠道资金投入4846万元支持基层的推广,此外,建立起1000万元的ABT基金,实现了自我滚动、自我发展。在强有力的组织与资金的支持下,王涛和她的同事们改进完善和发展了原来的成果,形成适用植物多、应用领域广泛的系列产品。


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改进ABT配套应用技术与创新项目 1390项,提出研究(机理与配套技术)报告、推广报告3554篇,其中外国专家报告84篇。出版ABT试验研究论文集7本,应用技术手册7本,国际合作论文集(中英文)各一集。建立了ABT对植物生理过程的影响模型与ABT作用机理模式,使ABT推广工作建立在可靠的技术指导下进行。在对社会效益、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数量化分析的同时,从ABT研究、推广、经销工作的资金流向,技术发展和人才动态三个侧面系统研究了ABT研究、推广、经销模式高速、稳定、协调、发展的原因。将ABT成果转化机制提高到理论上进行分析,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王涛院士与参加国际培训班的学员在上海考察


七年来,适用ABT系列的植物已达1582种(品种),包括林木、果树、花卉、特种经济植物、农作物、蔬菜等。使用范围覆盖了全国80%的行政县(市),推广面积达15300万亩;育苗59.51亿株。应用ABT培育的苗木如以1米×1米的株行距造林,可绕地球赤道148周;应用ABT增产的粮食可供2000万人一年的口粮;取得经济效益58.84亿元。ABT不仅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增加了农作物等的产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对增加绿色宝库的蓄积量,改善生态环境条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参加31个国家和地区的45次国际科技交流,主办四届国际培训班与三次亚太地区植物生长调节剂区域合作会议,先后聘任了52位外国专家为ABT国际合作专家,成立了亚太地区植物生长调节剂区域合作协会,建立起以亚太地区为核心,发展中国家为骨干,吸收发达国家学者与公司参加地跨五大洲的ABT国际合作网络。


王涛院士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97年在香港何梁何利颁奖大会上,朱总理同王涛院士亲切握手


该项目1993年通过国家科委的验收鉴定,县级以上推广成果验收鉴定97项,各子课题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11项, 1994年获林业部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96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

研发继代产品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

//


为了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增强市场竞争的后劲,1995年王涛在科技部立项开始了无公害非激素型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GGR)的研究。


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GGR)系列是一类非激素型的生理活性物质,它不仅能提高苗木成活率,提高植物的产量,还能对不良环境的胁迫作出有利于植物正常生长的积极响应,减轻或避免逆境对植物所造成的伤害,而且不需要低温贮藏,易溶于水,无污染,为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提供了新的物质,为提高植物苗木成活率与增加植物的产量开辟了新的途径。



六年来,在原国家科委50万元拨款的启动下,自筹资金1856万元支持本项目的实施,在全国31个省(市) 1322个县(市)建立起试验、示范网络,开展了作用机理、应用技术及区域化试验、示范,出版“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GGR)系列应用技术与机理研究”一本及“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技术论文集”5集,为GGR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保证。六年来,GGR系列应用植物种(品种)达879种。提出试验研究报告1584篇。在农林业示范总面积达5305.5万亩,育苗15.36亿株,经济效益32.4亿元,建立试验示范点8699个,科技示范户50016户,举办培训班7051次,培训668.1455万人。为了将GGR推向世界,主办了四届国际合作研讨会,同17个国家进行了合作,仅埃及在棉花、水稻、玉米上应用示范面积就达90000亩。从国外专家提交的25篇报告和论文的试验、示范和应用效果证明了GGR系列的应用效果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也得到了肯定。该成果于1999年通过科技部验收,2001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同年列入国家科技重点推广计划。


//

我国社会林业工程研究领域的带头人

//


但是,王涛并没有止步,她从零做起,以林业行业作为基点,以社会林业作为契机,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跳出单一成果转化的圈子,将ABT第三次创业的重心放在林业综合配套成果研究、推广和创新体系的建立上,根据“社会共同参与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林业”的理念,借鉴国际社会林业发展消长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林业发展的特点。突破国际社会林业以社区群众为主体,劳动密集型的混农、园艺栽培体系,或以市场为中心,资金密集型模式,从创新的角度研究社会林业在中国的实施。根据中国森林分布面积广,更新周期长,林业活动参与人员多,经营社会性强的特点。围绕林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为科技支撑服务主体,加强林业科技集成创新的力度和提高社会参与的广度。解决林业先进技术分散,推广系统性差,推广覆盖面窄的问题,将林业系统的技术、人才和组织资源全面系统总结提升,优化配置,聚集到提高林业建设工程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的技能和效益上。探索为林业工程进行社会化服务和林业技术研究与推广的有效机制,为社会林业在中国的实施创立一种新的模式。


王涛院士同参加社会林业国际会议的代表一起现场考察


上世纪90年代末,王涛在原国家科委与科技部立项,先后启动了“中国社会林业工程技术路线的研究”、“中国社会林业工程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中国社会林业工程创新体系的研究与实施”项目,项目以科技为先导,以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为服务主体,组织起林学、法学、社会学、信息科学等24名专家领导的861人参加的33个省级子课题,2657人主持的1969个县级子项目,通过举办培训班,培训组织起159万人的技术推广骨干队伍,和大范围、多层次的社会林业工程人才梯队,将林业系统蕴藏的技术、人才和组织资源进行全面系统总结、优化配置,建立起社会林业工程与林业重点工程互动机制,网络集聚、提升和激励机制及组合研究与实施机制等三种创新机制。以社会林业工程的研究与实施带动社会林业工程创新体系的建立。


王涛在“中国社会林业工程暨木本生物质能源”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 


通过对世界社会林业发展沿革、现状与前景的研究,对社会林业的定义、模式、特征及其主要活动内容与保障体系进行了全面概括的分析。通过对五大洲具有代表性的60个国家社会林业发展消长的经验教训的分析,剖析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社会林业活动的特点与差异,为我国社会林业工程的研究与实施提供了借鉴。同时,通过主办三次国际会议,建立起国际合作网络。



鉴于中国社会林业工程具有很强的自然属性、技术属性和经济属性,在中国社会林业工程分布区的全国33个省级单位1969个县级单位进行社会、经济、人文、自然、林业等371项指标进行了三年的的调查补充和完善。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中国社会林业工程与省域社会林业工程评价指标体系,将社会林业工程区划分为10大类型区、45个亚类型区和172个省域实施区,提出相应的325个复合型社会林业工程典型经营发展模式和与省域实施区相应的175个技术模式进行辐射推广。前者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先导性、示范性和可持续性,后者则为各省完成林业建设工程提供了对口配套的技术支撑。在此基础上,推出280个社会林业工程示范县和11629个技术模式示范点。同时对建国以来先进实用的技术进行系统总结、优化归类,选出1816项,建立起中国社会林业工程技术体系与查询系统进行推广,推广面覆盖了全国83.13%县级单位,推广面积达74514万亩,其中:造林推广面积30869.25万亩,占同期造林面积的66.22%,育苗5918245万株,为林业六大生态建设工程为主的林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通过项目的实施,提出4941篇试验研究报告,出版编、著22本,33个省级子项目通过省级验收鉴定,并有9个子项目获省级奖励。召开全国会议8次,国际会议3次,地方协作交流会议10016次。因成绩显著获林业部科技委等单位奖励先进集体1595次,先进个人2603人次,优秀论文1539篇,还进行了34898次多种形式的技术传播与宣传,不仅培养了人才,提升了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技术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林业科技成果集成创新与技术推广探索出一条新途径,也为社会林业在中国的实施创立一种新模式。


//

为我国生物柴油生产提供木本新原料

//


木本生物质能源是国家替代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潜力大、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粮,但其研究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推动我国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为发展生物质燃料油产业提供木本资源,王涛又承担了科技部“主要燃料油木本植物资源调查研究及示范基地的建立”课题,成为中国探索木本植物生物质能源道路上的领军人物之一。



她组织完成了全国主要燃料油木本植物资源的普查,筛选出可以作为生物柴油的主要木本能源植物,并对其适生范围、分布特征、林分结构、优良类型及其生物学与商品性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集中分布区建立起示范基地。该项目已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验收。她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生物柴油的生产提供了木本新原料,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空白,为木本生物质能源植物的产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对全国木本油料植物普查的基础上,她筛选出了分布广、适用性强、可作生物柴油原料的几种木本油料植物。并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发现了其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规律,确定了其适生范围与分布界限;建立了示范基地资源档案,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技术措施。根据资源分布特点与资源量,对其进行了分区,并对其自然条件、林分类型和生长及结果习性进行了研究。根据所确定的优良类型与优良单株的选择标准,选出早实、丰产、抗病虫害优良类型与优良单株,在其集中分布区建立示范基地与良种繁育基地。



在研究中,她对主要木本能源植物商品性状的含油率及油质成分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其脂肪酸碳链长度与生物柴油及普通柴油极为接近,为应用木本油料植物作为生产生物质柴油的原料提供了依据。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提出相应的配套技术和经营管理模式;进一步整合了林业系统主要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力量,建立起原料生产与加工工艺一体化对接的产业链与科技支撑团队。


同时,通过全国人大、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及在全国各种会议上、新闻媒体中呼吁和普及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知识,参与制定了“十一五”全国能源规划,为我国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带动了林业生物质能源行业发展。开创了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的新局面。


//

改革开放时代造就的新型科学家

//


她不仅仅是个杰出的林学家,还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和出色的管理者。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她顺应潮流,敢于创新,不断突破原有的束缚,不断突破自己,走出了一条与传统意义不同的科技人才成长之路。



她领导的ABT研究开发中心,是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典型。它既是科技成果的推广中心,又是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还是新型的科技开发企业。1992年,王涛获得了全国第三届科技实业家创业奖。


她靠过硬的科技成果、适合中国国情的推广模式和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人格魅力,组建起了跨学科、跨行业、跨国界的研发、推广团队。她的身后是一支不端铁饭碗、不靠行政手段构建起的民间性的、既松散更团结的队伍。她的助手、身边的工作人员,大多都是她利用成果收入聘用的人员。



她不等、不靠、不要,自己摸索出了一条筹措经费的路径和模式。她用推广成果本身获得的经济效益支持进一步的探索试验、开发,使之成为良性的循环,而不是单纯地依赖国家的科研经费的投入。这在中国科技界上也具有创新意义。她闯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吸收各种渠道的资金,用于推广的途径。她用过硬的科技成果,通过试验、示范取得信誉,争取和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更大规模的推广之中。


1999年到埃及合作与考察,瓦里副总理接见


她的科研没有国界。她组织建立起了国际性的协作组织,组建跨国的专家委员会,把异国他乡当成自己的试验地,不但扩大了推广的领域,还扩大了中国农林业的影响,树立了中国科技界的良好形象。她还获得了六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颁发的12项国际性的奖励。


她所从事的科技推广,不是简单的技术传递,而是在技术传递中深化研究,在技术传递中继续创造,在技术传递中出新的成果,在技术传递中培养人才。在她的培养和带动下,一大批科技人员茁壮成长,成为中国林业科技成果推广开发的生力军。


她是一个组织者。她不是单枪匹马搞自己的试验和研究。她的每项工作,都是集体协同作战。这个团队里,既有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还有行政管理人员和普通农民。她靠研究方向的前瞻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成果的群体性,研究路线的连续性,调动起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团结力量、凝聚人心。


她总是在一项科研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开始谋划新的方略。她获得的几项重大成果既有区别,更有联系;既有创新,也有继承;既有发展,也有巩固。她总能把握有利时机,抓住机遇,把自己的事业和祖国经济建设的需要、生产实际的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她几十年的努力下,一个普通的小科研课题,终于发展壮大为一项宏大的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系统工程。她不但创建了ABT研究开发中心,还组建了社会林业研究发展中心,并率先开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的研究。通过跨行业、跨学科、跨领域的社会林业系统工程的实施和林业生物质能源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探索出了农林科技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规律、发展模式和有效途径,并为动员广大农民以至全社会参与林业、参与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建设找到了有效的途径,为探索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规律、机制和模式做出了贡献。


她并不是天才。她的认识水平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不断提升的。她的能力也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逐步提高的。她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善于总结过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不断地为下一个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做不懈的努力。


在王涛的身上,具有现代科技工作者的多种优秀素质和科学精神。她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了上千万元的经济效益。院领导要奖励她,她谢绝了,而是把研究推广所得的收入,全部收入用于推动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ABT研究发展基金与精英奖奖励基金,在开发区兴建了ABT研究开发中心。她完成的几次创业的大项目,除了少量的国家投入和贷款之外,全部是在ABT基金会的经费支持下进行的。


她的人生格言是:善于抓住机遇,勇于标新立异,淡薄功名利禄,甘做登攀人梯。她亲手把这24个字写成条幅,挂在办公室里激励自己。她善于把握国家经济发展的形势和政策,不被各种条条框框所束缚,不怕别人的误解和非议,只要是对国家、对事业有益的事就大胆去做。


在众多的荣誉面前和众人的称赞声中,她始终保持冷静,谦逊待人。她说:我自己从来没有成就感。没有改革开放的政策,没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论断的指引,没有各级领导的支持,没有团队的共同努力,也就没有我们事业的今天。


长期的科研实践使她了解生产的需要。在解决生产中问题的同时。善于总结,善于提炼,善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她认为推广,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建立在研究开发的基础上。推广和生产结合是着眼点,目标是为了学科的发展,公司不是赚钱的机器,而是提供科学研究和探索的基金会。


她的人格魅力聚集了一支高质量的研究队伍和一批高效率的管理人员围绕在她的身边。她虽淡泊名利,却毫不吝啬地给予他人应有的荣誉和奖励。只要有可能,她总是想方设法,用多种形式肯定他们的成绩。谁完成的研究项目,肯定谁的贡献。谁撰写的论文,署谁的名字。20年来,这支队伍的成员已经换了好几代,但好的传统却一代代传了下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不断高涨。他们看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



为什么她的心中总是有团火。因为,她在发展过程中总能看到新的苗头。它们总是深深地吸引着她,激发着她的干劲,诱导着她的灵感。遇到困难,她从不抱怨。因为,她一直与困难相伴。时时处处,都充满着各种机遇,就看你是否抓住了。抓住了,就不能放。无论遇到什么干扰,都要坚持到底。她从不考虑外界有何评价,用平常心来对待一切。


从不理解,到承认,最后是高度评价。这是人们认识她常常经过的一个过程。


//

参政议政

//


在她的工作履历中,除了科学研究和企业管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环资委委员的工作,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王涛参加联合国防治荒漠化议员圆桌会议(内罗毕)


开始当选人大代表时,她不知道怎样参政议政,怎么做才能不负众望。但是有一条就是依靠群众、依靠领导、善于学习。


全国人大《森林法》执法检查


她认真履行了人大代表的职责,同时虚心向其他代表学习。她当了15年的人大代表,10年的全国人大常委。她十年如一日,积极参加会议,认真准备议案和建议,积极参加立法和执法检查,这些活动占了她1/3的时间,但是,她科学地安排好从事科研与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的时间,有时白天开会、晚上搞研究,保证了两相不误。


2004年王涛在日内瓦108次议联专业委员会上发言


因为,她知道,自己代表的不是自己,也不仅仅是林业部门,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事业的延续

//


2011年8月10日,王涛院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2012年对公司进行改制。


目前,在于海燕博士的带领下,ABT的事业得到了健康良性地发展,公司整合了一支专业的研究、开发、生产、运营、经销团队,紧密地结合农林市场的需求,通过市场细分,不断地开发出了系列氨基酸水溶肥料专用系列、益能肽系列鱼蛋白肥料、藻源活力素、园林养护等新产品。同时,积极地同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大专院校的专家和学者合作,开展了技术咨询、实用技术培训服务,得到了市场广泛的认可和好评。为将ABT不断发扬广大,增加农作物产量,改善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铁铮.《女杰王涛》.《缔造绿色的中国》.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年10月

[2] 铁铮.《推广路漫漫》.北京科技报.1992年12月5日

[3] 铁铮.《ABT之母》.北京日报.1995年3月3日

[4] 铁铮.《献给祖国一个奇迹》.《林苑女杰》.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年8月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ABT生根家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